溫馨提醒:科技平台大咖如蘋果、臉書、谷歌之間的割喉大戰已經是進行式,相互用演算法屏蔽對手之內容,消費者面臨被迫選邊。於此敦促關注“范疇觀點”的網友,儘速前往 " “前哨預策”InsightFan.com 范疇專網,註冊免費會員,以免日後意外失聯。- 范疇 2021-04-18
希特勒時刻,還是慈禧時刻?
(註:本文收入至作者六月新書《被迫一戰?台灣準備好了嗎?》)
上一本書,《2022-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》,出版於2019下半年,談的是台灣對自己命運做抉擇的最後時機 – 2022。該書中分析了中共對台作戰的可能性,但並沒有進一步判斷時間段。因為那時,台灣總統尚待大選,美國總統尚待大選,習近平終生掌權的態勢還不明朗。
不過才20個月,不到兩年,世局劇變:
1. 來路不明、爆發於中國武漢的病毒,瞬間肆虐全球,各國末日感驟升;
2. 前病毒時期就早已醞釀成形的金融信用超發危機,加上病毒對全球供應鏈的破壞效應可能持續至2025年,世界經濟踏入了無地圖的時代;
3. 中共單方撕毀國際協議、香港50年不變的「中英聯合聲明」,美國對中共制裁升溫,脫鉤中共態勢明顯;中共方面也做出了許多主動脫鉤的姿態;
4. 中共完全不再隱瞞擴張主義,360度擴軍,以戰狼外交逼迫歐非中小國家選邊,展開決戰亞洲的佈局;但同時,中共對其治下人民的壓制手段,直逼文革、新疆集中營化、在一線城市(如上海)嘗試新疆式網格化管制,擺出與西方玉石俱焚、「攬炒」美國的架勢;
5. 習近平的用人圈子越來越窄,鬥爭手段越來越狠,一切動作劍指2022年的中共20大的保權保位;
綜上所述,我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實已經於2020年開打,只是沒有硝煙。倘若演變為有硝煙的戰爭,那就是第四次世界大戰。一戰到二戰之間隔了25年,但在今日「流動性時代」(詳見本書)的特性下,如果不能在無硝煙的三戰中分出勝負,熱戰的四戰不會那麼遠。許多人在說美共之間進入「冷戰」,我個人完全不同意這個比喻;因為今天人類所處的科技、通訊、金融、資源、人心等種種環境,已經使得過去美蘇之間那種磨磨蹭蹭的冷戰變得不可能。更關鍵的原因是,中共(尤其是習近平)心裏雪亮,知道蘇共是怎麼死的。時間在光亮的這一面,而不在暗黑的那一面。對暗黑方來說,有問題就該上,沒有問題創造問題也要上。因為,一旦透露了意圖及行蹤,就沒有時間再磨蹭了。
同樣的綜上所述,2022年前後將是近代史上的一個關鍵分水嶺時段。只是,日後歷史學者會稱其為「希特勒時刻」還是「張伯倫時刻」還是「邱吉爾時刻」還是「慈禧時刻」,眼下還不得知。眼下可判定的是,過去30年西方所期待的中共「哥巴契夫時刻」已經無指望了。
台灣的地緣戰略位置重要,但遠比台灣人過去所意識到的更重要。「得台灣者得天下」已逐步成為世界共識。在這種份量下,當下的台灣海峽之戰略意義就如1936年之前的萊茵河,台灣本島之戰略意義就如1941年之前的珍珠港。
台灣是決定地球未來至少二十年大格局的兵家必爭之地。一年以來,全世界主要國家都持續在跟蹤、關注台灣的戰情,也都跳出了「就台灣論台灣」甚至「就中國威脅論台灣」的格局,而進入了「就世界論台灣」的宏大視野。在大視野下,伊朗在波斯灣的動作與台海戰情有關,普丁是否開打烏克蘭也會牽動台海局勢。奇妙的是,當全球各國都把台灣戰情視為切身議題時,最不願意面對台灣戰情真實面貌的國家是哪一個?答案是台灣。
台灣社會陷入桃花源心態、不問世事之狀態久矣!避戰與懼戰之情,遠遠大於備戰與作戰之勇!若以客觀意識的角度分析,這是台灣長期被中共隔絕於國際的直接後果。但也可用主觀潛意識的角度來分析,視為一種400年來老是作為別人的「基地人民」的文化特性之反映。
迴避現實、逆來順受、短視近利、通過心靈雞湯消災解難,這就是「基地文化」的特性。人民自主這件事, 到了台灣就好像僅止於投票遊行,義憤僅止於嘴砲,抗爭僅止於掃把。
而今,戰火逼近。西方軍界,不分歐美,紛紛警告,中共武力攻台就落在6、7年之內。台灣社會,有些緊張,但多數人的內心反應似乎是:還有六年啊!七年後的事誰知道?天塌下來有高人頂著。或是,乾脆無奈的兩手一攤,「來了不過是換一面旗子,我能怎麼樣」。
台灣人還在看戲!這個國家的人好像有特異功能,總能靈魂出竅的看戲、評戲,哪怕戲中人就是自己。西方軍界評估風險在6、7年,那是因為西方受限於方法學,老是用對外「軍力」的數量、噸位、性能作為評估的標準,而遠遠低估了中共內部鬥爭激烈性對政治決定的影響力。這些嬰兒潮世代才出生的西方將領、學者,犯了歷史健忘症;不論希特勒還是慈禧太后,啟戰、宣戰的動機都來自國內政治壓力,而不來自軍力對比的加減乘除。
在此呼籲台灣政府、新聞輿論界,切勿陷溺於亞洲矽谷、防疫有成之喜,而迴避必須備戰之憂。無論是希特勒或慈禧,「無恃其不來,恃吾有以待之;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」。
更多內容,InsightFan.com
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🔥想要大外宣的各國政府都應該要看看這部片,簡直就是大外宣教科書! 🔥如果川普金正恩文在寅都被綁架了,誰才會是最大獲利者? 🔥影武者計劃揭密!美朝核武角力的真相?台灣其實非常重要?新影片一次告訴你! 部分內文引用自范疇《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》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...
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今天是李總統99歲冥誕,他是台灣現代歷史重要的人物,透過 #台灣智庫 與 #李登輝基金會 合作舉辦一系列論壇,並且在今明兩天舉行研討會,有系統地探討李登輝在台灣的角色,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寶貴資產,來深化台灣的民主、提升民主品質。
推動 #李登輝學,因為李登輝可說是探討台灣民主的鑰匙,以他作主題,可以更深入了解台灣民主的發展,在現有的基礎上,進一步深化台灣民主,推動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。
98年前的今天,這位台灣民主化的關鍵人物誕生,此後,若要了解近代台灣的政治、文化、歷史,都不可能跳過對李前總統的討論。也因此,了解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、一種體制、一個時代,其實是為了瞭解台灣,是為了了解我們為什麼成為今天的自己。
/
從去年11/9系列活動的前導講座直播開始,我們陸續討論出李登輝在政治領導、憲政改革、經貿戰略、農業改革、公民參與等的貢獻與成果,我們可以快速地回顧:
#11月9日前導直播回顧:揭開提煉歷史的工作
回顧整個系列活動初始,11月9日,我們以「時代精神、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:從李登輝學到學李登輝」為題,進行了一場前導直播,邀請詩人李敏勇、作家范疇、導演魏德聖,分別從不同的宏觀脈絡對談李登輝學的意涵。李敏勇老師撰寫了關於李登輝前總統與彭明敏先生的歷史小說《夢二途》,他在直播當時的一句話特別令我印象深刻,他說:「(李登輝)之後我們怎麼樣去建構現在所謂的寧靜革命,或是寧靜革命要怎麼樣真正有成果,如果沒有接續地完成,就會變成歷史的頓點,這非常的可惜。」
而《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》的作者,范疇老師則表示,台灣智庫開啟關於李登輝的社會探討非常有助於「提煉歷史、面臨當下、打造未來」。這非常精確地說出了李登輝學的研究旨趣。2024年,則是台灣進入大航海時期的400週年,現在魏德聖導演在籌拍的《台灣三部曲》,就是要說台灣四百年的故事。那是世界第一次的大交流時代,打造了台灣的海盜性、海洋性,是一種掠奪的英雄主義性格,但也是短視的表現。現在,我們珍視這片土地,台灣就是我們的永恆居所,加入世界四百年的台灣經歷過幾個外來政權,現在要告訴世界,民主在這裡生根茁壯,而且台灣可以貢獻國際,李登輝學也是寶貴的台灣故事。
#11月15日國際兩岸座談回顧:政治領導如何在危機中平衡前進
在李登輝學第一場座談會,我們討論了李前總統的國際兩岸策略、台海危機的今昔。最近,美國國務卿龐佩奧發表了聲明,解除過往畫地自限的對台交往「內規」(internal guidelines),其對行政單位所頒發的台灣「接觸準則」(contact guidelines)也全部作廢。台美關係正常化又往前跨了一大步,這在李登輝的時代是難以想像的。1999年李前總統提出「特殊國與國關係」,在國際亟欲與中國展開交往,以為把中國納入自由世界就可以讓中國民主化的氛圍中,台灣因此開始被稱為「麻煩製造者」,中國對台恫嚇都歸咎於台灣的挑釁。
然而,李前總統巧妙地藉國內的民主化改革取得國際認同,用國際的認同鞏固政權正當性,在改革黨國威權體制的同時,尋求對外關係突破,由「三不政策」走向務實外交、元首外交,從推動《國家統一綱領》,設定高難度的統一門檻,到建立兩國論,不斷將兩岸關係國際化。儘管,在李前總統卸任後,台灣對外關係仍被認為扈從在美中關係之下,台灣也難以再走上被統一的路線,服貿在國民黨完全執政下仍被公民運動擋下,就是深刻的例子,因為自由民主已經在台灣成長。
96飛彈危機過後25年的今天,兩岸情勢依然緊張,國內也是本土政權完全執政;但不同的是,經歷三次政黨輪替,台灣認同趨向穩定多數,防中與抗中成為主流民意,而國際社會也在美中角力、數位轉型,以及這一年來嚴峻的武漢肺炎疫情中,看到中國的威脅。台灣民主治理的體制、地理戰略優勢、防疫表現亮眼、在高科技產業供應鏈與乾淨網路中能扮演關鍵角色,已經使各國對台戰略產生質變。
#11月28日憲政改革座談回顧:分期付款式民主轉型成就與未逮
談過外交兩岸,接著我們回過頭來看內政議題。李登輝學座談會的第二場主題就是憲政改革,李前總統主政時期「穿著衣服改衣服」的六次憲改,可算是他留給台灣最寶貴的資產,也是他認定的未竟之業。
綜觀過去的修憲過程,憲政改革工程非一黨一人可促成,領導者之遠見必須配合政治正當性、民意所趨、朝野合作三個國內因素,再加上一個外部因素:國際局勢,才能抓住憲政時機推動修憲。李前總的六次修憲妥善處理這些面向,他除了要「穩定國民黨內部鬥爭」,還妥善「回應野百合學運」、「適時和在野黨合作」,以及「開拓國際空間」,援引各種憲改動力才能促成。
以此觀之,目前台灣有絕佳憲政時機。政治正當性而言,台灣經歷三次政黨輪替,民主深化,行政或立法權力正當性都已不是問題;民意趨向而言,小英政府有史上最高民意授權,且台灣認同穩定居高;朝野合作而言,一來民進黨完全執政,二來各政黨之間對修憲有一定共識;就國際局勢而言,台灣地位比起李前總統時期提升許多,民主治理、經濟發展和防疫成果都讓國際肯定台灣,再也不是「麻煩製造者」。在絕佳的憲政時機上,屬於台灣的憲政改革勢在必行,而且需充分討論。
李前總統說:「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合乎台灣現狀的憲法,一套更能夠落實台灣民主,實現主權在民的選舉制度,以及一個更符合台灣土地與人口比例的國會與政府架構。」我們是否能再迎來一個憲政時機?讓我們都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,用實踐理想的毅然決然,和享受生活的理所當然,讓台灣盡早走向一個「正常國家」。
#12月12日經貿戰略座談回顧:再探戒急用忍爭來的時間與空間
接著,我們談到李前總統的經貿政策,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莫過於「戒急用忍」,這個政策的出現和總統直選、國際與兩岸關係走向正常有密切的關聯。最近,網路上瘋傳一張2002年的手寫字條,是黃適卓董事長公布當年蔡英文總統謄寫的備忘錄,訴說著李前總統卸任後,朝小野大的阿扁政府面臨要求讓台積電赴中生產的巨大聲勢,李前總統籌組的台聯建言延續戒急用忍的理念,延緩「護國神山」台積電八吋晶圓廠的西進。若不是二十多年前,李前總統「戒急用忍」經貿戰略的超前部署,或許美中貿易戰中我們也會成為受制裁的對象;數位轉型下受制於中國最多的,可能是台灣;而疫情下供應鏈斷鏈受害最深的,也會是台灣。
「戒急用忍」是1996年李前總統在台海飛彈危機之後脈絡,提出的對中投資主張。許多人理解的「戒急用忍」是禁止赴中投資,但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要審慎評估、放慢腳步,因為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、技術、資金、人才被掏空的後果,台灣經濟體承受不起,且台灣當時西進的速度已經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飛快。但是當年不論是國內企業,或國際大廠,都汲汲營營要進入中國市場,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,其高速成長的經濟更是強大的吸力,好像不跟中國做生意就會被世界淘汰。逆勢而為的「戒急用忍」等於直接與企業作對。不過,各國對中投資涉及的是可大可小的經濟利益,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聲索卻未曾改變,李前總統認為,民眾和國家經濟,不能和個人的企業同等看待,所以,那時他的態度很堅定。
我印象很深刻,那一場座談會,李安妮董事長特別補充一件有趣的故事。她說她曾問父親「戒急用忍」的意思,李前總統只是淡淡地回:「我也不知道啊,你們讀中國書的才知道。(台語)」李安妮董事長解釋,原來李前總統不是刻意引經據典,但要強烈地對國人表達,赴中投資不能急,要以台灣當前經濟戰略作為前提。李前總統的智慧與遠見庇蔭了後代,除了得到經濟優勢,還保住了主權存續。在經貿戰略上,我們有幸能夠在李前總統的基礎上,也要肩負起責任,建立國家品牌,做民主的科技重鎮,也從防疫大國走到觀光大國,展現台灣的軟實力。
#12月26日農業政策座談回顧:農為國本到農業轉型的產業永續
而李前總統推動台灣經貿走向國際的同時,也注意到城鄉差距擴大、農村人口流失、台灣小規模經營的小農與兼業農難以應付國際自由化競爭等課題。農業專業背景出身的他,特別重視農民的福祉和農業的發展,他曾說:「不管我在什麼位置上,我永遠都是農業人」。
農業政策可說是他最早展現政績的領域,1973年擔任政委時期,他就透過不斷研究、倡議,廢除了強迫農業產值投入工業部門的「肥料換穀政策」。李前總統也希望培育農民成為有技術,且有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業主力,1981年,在他擔任臺灣省主席任內,就提出「八萬農業大軍」政策,以培力農民,帶動農業結構調整。
儘管李總統在2000年卸任,他還是持續關注農業議題。當時一次金改,想一步到位解決農漁會信用部的經管問題,引發熱烈反彈。李前總統認為農業金融雖需改革,但要慢慢調整體質,而不是直接衝撞。後來促成農業金融法,同時成立全國農業金庫,讓農業金融監理一元化,並解決逾放比過高的問題。
2014年,我在競選台中市長時,李前總統還曾陪我到東勢農友家座談。我記得他殷切地關心台中農業,並強調要幫農民解決休耕地的問題。他還說,補貼機制已經過時,政府應該鼓勵青農自立。他認為,如同太陽花學運一般,台灣需要青年世代共同打拼,才更有發展機會。「農為國本」是他身體力行的理念,他用他的專業,一輩子關懷這片土地和其所養育的人們。
#1月9日公民參與座談回顧:從爭選擇的自由到做自由的選擇
到了上週六所舉辦的第五場座談,我們討論公民參與。或許你會問李前總統是政治菁英,他和公民參與又有什麼關聯呢?回到台灣智庫展開李登輝學系列活動的初衷,李登輝學指的是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(Individual)、一種體制(Institution)、一個時代(Era),關於台灣民主轉型的研究,而公民參與在民主鞏固的過程和民主社會的運行,都扮演重要角色。
作為台灣民主化的推手,在體制內,李前總統從政時期以「民之所欲,長在我心」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歸;在體制外,他卸任後以「新時代台灣人」的公民身分,持續倡議理念20年。不論作為一種體制或個人,他都相當重視公民參與,而作為一個時代,他更是促成公民參與環境的關鍵人物。廢除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》、終結萬年國大、落實總統與地方首長直選,談李前總統對台灣民主化最大的貢獻,絕對少不了他把台灣從威權帶向自由的指標性作為,但顯然他自己也認為絕對不止這些,他曾說:「所謂的民主主義並非只是握有投票的權利,而是人民主動參與政治時,透過監督政府才得以實現。」
我是野百合世代的,那個時候,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,連參加讀書會都可能被搜查、逮捕;連在校門口的肥皂箱上演講,都要先做好被處分懲戒的準備。電影《返校》最恐怖的地方不在於它的恐怖元素,而在於它所反映出的真實面。所以解嚴後,公民社會得到一點解壓,90、91年代風起雲湧的學運試圖衝撞體制,公民運動碰上了政治機會,才迎來動員戡亂時期的終結,回歸憲政體制,有機會修改憲法。逐漸地,在李前總統主政下透過修憲,台灣人才可以選擇自己的政府、民意代表,靠著一棒又一棒的接力,我們終於爭到選擇的自由。
台灣今天公民社會的活力是30年前無法想像的。李前總統曾提過「生為台灣人的悲哀」,就是身為台灣人,卻無法為台灣盡力的悲哀。他說,「台灣人長期以來,有著自己無法治理自己國家的悲哀歷史」,而他生為台灣人,也曾處於想為自己做些什麼卻辦不到的年代。這裡指的,當然是公民參與、政治參與,而他在卸任後已經可以用「新時代台灣人」公民的身份參與,我們也習以為常地用各種方式對公共事務發表看法。「生為台灣人的悲哀」已經轉變為「生為台灣人的幸福」。
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一直確保我們能做出「自由的選擇」,而這是我們恆常的追尋。制度沒有完美,台灣人當家作主後,對國家與社會的想像為何,如何藉一次又一次的公民參與改變政治,面對巨量的資訊和更純熟的資訊操弄,又如何防衛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?這些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、在方方面面,都要面對的課題,因為民主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。擔任台中市長時,我透過青年議會、社會創新等方式擴大公民的參與;現在擔任交通部長,我以「人本交通,連結共好」的理念,投入營造公民社會的環境。不論在什麼位置,擔任什麼角色,都能投入和促進公民參與,這也是李前總統精彩一生的示範。
/
以上,簡短地回顧我參與幾場座談會之後的心得。除菁英觀點,其實先前台灣智庫所作的三次民調,也充分地反映出現階段台灣人民對李總統極高的正面評價。對李總統當年的各項政績,不論是國際兩岸、經貿戰略,亦或是民主轉型,都給予極為高度的肯定。而特別的是,30歲以下的青年,所給出的正面評價,幾乎都高達八成,甚至到九成以上。這樣的趨勢,我們也在前幾場座談會的參與者和這次研討會的報名者身上看到。許多青年朋友的參與,代表年輕世代對理解台灣過去的渴望,以及對找尋台灣未來的關切。而這,正是我們舉辦「李登輝學」系列活動的最大目標:希望能探索「時代的課題」,激起「世代的對話」。
再次感謝這系列活動的所有參與者,許多舊雨新知因為李登輝學在此相會,可能是出於對李前總統傳奇一生的好奇、對李前總統下的政治體制有興趣,或是想要了解李前總統的時代,但我們一定有個共通點,那就是對台灣的關懷。在進行三次民調,從人民的眼光看李前總統的貢獻;舉辦五場座談,用世代的對話探討台灣的今昔之後,現在我們將展開兩天的研討會,邀請大家一同聆聽專家學者對李登輝的見解與定位。
這個研討會不會是個結束,而是透過李登輝學,提煉歷史、擘畫未來的開始。
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昨天我在台灣智庫,與國家文藝獎得主 #李敏勇作家,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》的「跨界思考者」#范疇老師,以及即將開拍《台灣三部曲》的 #魏德聖導演 對談,主題是「時代精神、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:從李登輝學到學李登輝」,各自從宏觀的脈絡聊聊李前總統。我一個出身政治學的,和一個文學家、一個「跨界」史家、一個電影導演,談論同一個主題卻擦出不同的火花,相當精采!
我曾做過台灣民主化的研究探討李登輝,我認為李登輝研究可以用不同政治時間作為分野,例如:「李登輝一生經歷的三個時代:日治時期、黨國時期、民主時期」、對應他個人的生命史的「青年李登輝、當權李登輝、新台灣李登輝」、「李登輝參政的三個階段與離開政壇:1988-1990、1990-1996、1996-2000、2000年以後」,從宏觀的歷史脈絡到微觀的行動看政治領導,探索李登輝帶領台灣從民主轉型到鞏固留下了什麼資產和課題。
如今台灣也面臨許多李登輝時代面對過的類似問題,包含台灣意識的形成、國際關係的變化、經貿戰略的布局、憲政改革的推進,和民主深化的挑戰。為探索李前總統和傳承他留給台灣的歷史遺產,我認為「李登輝學」應該包含他作為一個個人(individual),作為一個體制 (institution)、甚至是一個時代 (era)的每個面向,並從中提煉出李登輝總統的政治領導的智慧。
范疇老師說,研究「李登輝學」就是在為台灣「提煉歷史、面臨當下、打造未來」的工作,我相當認同。李敏勇老師則提到,李前總統作為一個1920世代的人有他的世代特性,這不是李登輝個人獨有的,但是他的個性,加上歷史的偶然,讓他可以有一番政治作為,至於他的功業如何定位、如何延續而避免成為「歷史的頓點」,就是我們後輩應該深思的課題。大家熟悉的魏導分享了他對台灣在進入世界舞台四百年歷史的關懷,也分享了李前總統給他的深刻啟發。
如果錯過了昨天精采對談的話,推薦你一定要重看我們的影片!
「#李登輝學」系列活動即將開跑,將有5場不同主題的座談(國際兩岸、憲政改革、經貿戰略、農業政策、民主轉型)和一場研討會,以及多次精心設計的民意調查呈現台灣人眼中的李登輝。希望借鑑李登輝的遠見與領導能力,幫助我們解析台灣當前所面臨的時代課題,思索台灣的未來,以及找出回應挑戰的方式。
第一場座談會就在這個星期天,有興趣的朋友們,報名從速喔!
✅前導講座影片:https://bit.ly/2JQQyQ5
✅11/15座談會報名:https://bit.ly/3pe3oIo
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
🔥想要大外宣的各國政府都應該要看看這部片,簡直就是大外宣教科書!
🔥如果川普金正恩文在寅都被綁架了,誰才會是最大獲利者?
🔥影武者計劃揭密!美朝核武角力的真相?台灣其實非常重要?新影片一次告訴你!
部分內文引用自范疇《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》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28794
這次要介紹的,是用了極精準的眼光,詳細分析並且神準預測了東亞情勢的韓國電影《鋼鐵雨2:深潛行動》Steel Rain 2:Summit。
我們原本就很喜歡第一集《鋼鐵雨》,而這次的《深潛行動》卻又更上一層樓,不只整體格局更大,在視覺特效與執行上可圈可點,就連看似天馬行空但卻又合情合理的國際政治劇本都能發揮地極好,使整部電影成為了一部極富娛樂性的超強大外宣,讓全世界看見南韓現況的方方面面,不管是委屈、野心、苦衷、還是盼望。
《深潛行動》雖然跟前作一樣都冠上了《鋼鐵雨》的名字,但兩部作品在故事上卻沒有直接的關係,只是都以南北韓之間的紛爭作為骨幹,並且採用了大部分相同的演員,在兩部作品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。在第一集中的主要衝突圍繞在朝鮮半島的南北韓,但到了第二集整個格局被大幅提升,不只加入了美中日,就連俄羅斯都被牽扯出來,而且還很用心地讓各國領導人都下場演出,甚至還重演了2018年美朝韓三國領導人『川金帶寅』的經典場景。
今天的節目我們想要嘗試點不一樣的,直接藉由電影的關鍵劇情來解析當今的國際情勢,從越演越烈的『美中大戰』,到不斷升溫的『日韓情結』,再到一直沒有平息的『美朝核武角力』與越演越烈的『南海危機』,讓你在享受電影樂趣的同時,徹底了解正在台灣周圍發生的潛在危機!
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我們的頻道,並且開啟字幕。另外我們之後也會在Podcast頻道上聊更多《鋼鐵雨》,歡迎到Apple與Spotify等平台上搜尋『那些電影教我的事』,就可以免費收聽喔!
【Podcast 收聽資訊】
Apple Podcast:https://apple.co/3fZIWpl
SoundOn:https://bit.ly/2CD0edl
Castbox:https://bit.ly/2CMjgy8
Google Podcast:https://bit.ly/2BeuhrA
Spotify:https://spoti.fi/2BGZ4Nx
SoundCloud:https://bit.ly/2BhmAkh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Podcast 收聽資訊】
Apple Podcast:https://apple.co/3fZIWpl
SoundOn:https://bit.ly/2CD0edl
Castbox:https://bit.ly/2CMjgy8
Google Podcast:https://bit.ly/2BeuhrA
Spotify:https://spoti.fi/2BGZ4Nx
SoundCloud:https://bit.ly/2BhmAkh
#鋼鐵雨2
#深潛行動
#那些電影教我的事
